焦作市中站区许衡街道有东冯封、西冯封两个村。这两个村为何叫冯封。 民间传说,古时冯封村一带是冯道的封地,所以村名叫“冯封”。冯道,字可道,自号“长乐老”。五代瀛州景城(今河北交河东北)人。后唐、后晋时任宰相:契丹灭后晋,到契丹任太傅;后汉时任太师:后周时任太师、中书令。冯道“为人能自刻苦为俭约”,在随军当书记时,住在草棚中,连床和卧具都不用,睡在草上。发到的俸禄与随从、仆人一起花,与他们吃一样的伙食,毫不在意。在丧父后辞去輸林学士回到景城故乡时,正逢大饥荒,他倾家财救济乡民,自己却住在茅屋里,还亲自耕田背柴。有人田地荒废又没有能力耕种,他在夜里悄悄地去耕种,主人得知后登门致谢,他却感到没有什么值得别人感谢的地方。地方官的馈赠也一概不受。2010年6月市文物工作队在西冯封村发现了一通唐代墓志,保存完好,墓志用隶书撰写。墓主人名叫李承家,祖籍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去世于唐开元十五年(728年),享年68岁,去世时任贝州刺史。贝州即今河北省南宫市,贝州刺史属三品官职。李承家去世后,“以天宝元年七月十九日与故夫人河东表氏继夫人太原王氏合葬于武德冯封北原旧莹”。据墓志记载,李承家弱冠之年便任江宁县(今南京)主簿,后又任怀州河内(今沁阳)县丞,生前在各地担任了十几种官职。 唐朝时,焦作一带曾为怀州、河阳。先后有河内、武德、修武、武陟、河阳、温、济源、王屋、忠义、紫陵、太行、谷且等县。武德,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置武德县,故治在今河南武陟圪当店乡大城村。汉高祖二年(前205),属河内郡。晋怀帝永嘉二年(308年),废武德县入修武县。唐武德三年(620年),改安昌县为武德县(今河南温县武德镇),宋熙宁六年(1073年),废武德县入河内县(今沁阳县)。由以上史料可知,中站区一带在唐朝时属武德县管辖。墓志中提到了“冯封”,这就说明,唐朝时就有冯封村了。可见冯封并不是因是冯道的封地而得名,在冯道之前,就有冯封村了。冯封村有一座法云禅院,始建于北魏兴和三年(541年),多次被毁及修复,现无遗迹,只留有一通“冯封法云禅院碑”(现在市博物馆),立碑时间为金大定二十年(1180年),碑文中即有“冯封”。这就说明在金代时仍有冯封村。冯氏坟地有一通石碑,碑文载:“吾族始祖冯公讳伦,字五常,上世以功绩卓著荣封兹土建村冯封…”。从此记载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冯封村中冯氏先祖因功被封在此地,所以,此地就叫“冯封”,但究竟何时所封,冯氏先祖因何功被封?不甚明了,有待进一步考证。随着冯封村人口的增多,便把村子冯封村分东、西冯封两个村。东、西冯封两个村位于大沙河东、太焦铁路北,雪莲路南,西王封村西。 东冯封村目前辖1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7000余人。民间还将东冯封村分为五个街道,一街以冯姓为主。二街以赵姓为主,三街以朱姓为主,四街以常姓为主,五街以许姓为主。1948年,许衡后裔居住的许庄村并入东冯封村。全村现有50余个姓氏。 西冯封村目前辖1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7000余人。传说明朝以前,村里居住了陈姓和党姓民族,俗称“北陈南党”,时至明朝中叶的二次大移民,刘氏家族于明洪武十七年由山西洪洞县近至河内县上庄村,传到四世刘氏始祖许公排行十四迁至西冯封村定居,陈、党、刘三家族亲如弟兄,和睦相处。随着时间推移,党姓已经不复存在,而刘氏之后子孙繁衍,人口日多,讫今西冯封村有姓氏二十余家,而刘氏人口占全村人ロ的94%以上。 改革开放以来,中站区经济发展,社会繁荣,功能完善,宜居宜游,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近年来随着焦作市西部产业集聚区建设的快速推进,而东冯封、西冯封两个村地处产业集聚区的化工园区的中心地带,到目前为此,两个村的驻地企业达40余家,为了支援西部产业集聚区的建设,东冯封、西冯封两个村围绕中站区委、区政府提出的打造“三区四基地”总体定位和战略布局,村里群众舍去家园,积极搬迁,为产业集聚区建设腾出发展空间,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东冯封、西冯封两个村正在实施的整村搬迁,也为中站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